行業分析 高空作業平臺行業原來這么牛
2019-2-16 9:43:40??????點擊:
高空作業平臺是一種新型登高作業設備,主要為滿足高空作業而生,并作為傳統腳手架等高空作業設備的替代產品。根據底盤是否自帶行駛動力,高空作業平臺可分為自行走式(配備內燃機或電動機,具有行駛能力)、移動式(不具有行駛能力,需靠外力輔助移動)和固定式三種。
高空作業平臺主要應用于建筑施工、船舶制造等領域的高空作業,對于終端用戶而言,安全性和經濟性是其產品(Product)選擇的主要考量因素。
安全性(security):目前,我國工程建設項目高空作業仍以使用傳統腳手架為主,在房屋市政工程安全事故中,高處墜落是最大主因(15 年占比高達53.20%),相較傳統腳手架,高空作業平臺可有效保障高空作業安全、降低(reduce)安全事故。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,英、美、法、德、日等發達國家相繼出臺腳手架禁用政策,從而將傷亡事故率降低了80%多,高空作業車租賃施工法已經成為這些發達國家的主流施工方法(method)。
經濟性:高空作業平臺配備人工更少、工作(job)效率倍增,相對腳手架而言經濟優勢更加突出。根據實務中的相關統計,隨著建筑(Architecture)高度的升高,高空作業平臺成本遞減,腳手架成本遞增。目前國內廠房高度逐漸向國外靠攏,由9 米升至11~13 米。另一方面,伴隨人口紅利消失,人工成本也將隨之顯著增加。因此,在今后一段時間里,高空作業平臺的節省(spare)人力成本的優勢將更大。
總體而言,相較傳統登高作業設備而言,高空作業平臺在安全性、經濟性方面更具優勢, 能夠更好滿足終端客戶的核心(core)需求,從而使其成為傳統高空作業設備的良好替代產品(Product), 未來替代空間廣闊。
就高空作業平臺產業鏈而言,設備制造商、中間租賃商/經銷商和終端用戶是三個最主要的環節,其中,由于高空作業平臺市場供給由租賃主導,由此,中間租賃商/經銷商在產業鏈生態中居于關鍵環節,對行業發展起到至關重要作用。
國外發展經驗來看,歐美發達國家高空作業平臺100%用于租賃,租賃商是歐美高空作業平臺市場重要參與者,施工設備60%~70%由租賃公司(Company)采購,從而使得租賃公司具備較高的渠道控制能力。產品市場結構(Structure)來看,剪叉式產品在國外租賃市場中占比最大,高端臂式次之,13 年北美高空作業平臺租賃市場中,剪叉式、直臂式、曲臂式占比分別為54%、26%、13%。
國內市場保有量、需求量與國外差距明顯。近年來,我國高空作業平臺市場保有量增長迅速,但對比國外,行業目前仍處于發展初期。2015 年國內高空作業平臺市場存量約2 萬臺,美國、歐洲十國和日本的存量水平分別為53 萬臺、24 萬臺、10 萬臺,與美國相差近26 倍,僅與香港和新加坡水平相當。
同時,從需求量來看,盡管較國內早期的起步階段已經取得長足的進步,2013 年國內高空作業平臺需求(內銷量+進口量)尚不足萬臺,而同期美國的設備年需求量約為13 萬臺。
潛在空間(Space)巨大,保有量有望超48 萬臺。由于高空作業平臺主要應用于下游建筑施工領域,在此,我們從建筑業行業增加值維度來對行業空間進行衡量,計算公式為:普及率(億元/臺)=15 年各國(地區)建筑業增加值/各國(地區)高空作業平臺保有量。測算結果來看:
15 年美國、日本、新加坡和香港每臺高空作業平臺所產生的建筑業增加值分別為0.08 億元、0.17 億元、0.09 億元和0.08 億元,而同期中國每臺高空作業平臺所產生的建筑業增加值為2.32 億元。由此可知,我國高空作業平臺普及率與國外差距明顯,與美國、日本、新加坡和香港分別相差28 倍、14 倍、26 倍和30 倍,平均值為24 倍;
我國當前高空作業平臺保有量僅2 萬臺,高空作業平臺普及(指遍布、遍及於一般)率為2.32 億元/臺,對標美國、日本、新加坡和香港水平,我國高空作業平臺潛在保有量空間分別為55.13 萬臺、27 萬臺、52.38 萬臺和59.20 萬臺,平均值(The average value)為48.21 萬臺。
綜合來看,我國高空作業平臺增長空間有望達24 倍左右,潛在保有量超48 萬臺。
“機器換人+租賃市場(leasing market)”雙輪驅動(Driver),行業迎來加速成長期。我國高空作業平臺潛在增長空間(Space)巨大,但就發展階段而言,行業目前仍處于成長初期。從行業自身運行邏輯來看, 安全、經濟(Economy)為核心因素,而租賃則是實現產業價值鏈的關鍵環節。主要基于以下兩方面因素,我國高空作業平臺市場有望迎來加速成長期。
人口紅利消失,機器(machine)換人大勢所趨。
1)隨著人口紅利消失,建筑業用工荒逐漸襲來,愿意從事建筑施工工作的農民工逐步減少,同時農民工老齡化速度加快,近年來,在工地上從事一線施工工作的30 歲以下的年輕農民工已經很少,多數都是年齡在50 歲以上的“老年”農民工;
2)此外,人口紅利消失帶來的另一結果便是人工成本的不斷提高。廣州升降機類似 升降機最早的出現應追溯到古代的中國及歐洲各國,當時都有以轆轤等工具垂直運送人和貨物?,F代的升降機是十九世紀蒸汽機發明之後的產物。1845年,第一臺 升降機誕生,當時使用的液體為水。1853年,美國人艾利莎·奧的斯發明自動安全裝置,大為提高鋼纜曳引升降機的安全。在此背景下,高空作業平臺作業效率(efficiency)高、節省人工的經濟優勢愈發凸顯,終端(Terminal)客戶使用高空作業平臺替代(用一物質代替另一物質(多為強者取代弱者的地位))傳統人工的動機逐漸增強,有助于推動高空作業平臺滲透(Osmosis)率提升。
租賃市場(leasing market)迎來爆發,產業鏈中樞逐步打通。租賃在高空作業平臺產業鏈中居于關鍵環節,對于推動高空作業平臺行業步入加速成長生命周期至關重要:
1)據IPAF 發布的租賃市場報告顯示,2013 年我國高空作業平臺租賃市場規模約6000 余臺, 同比增速超20%,2014 年這一數字增至約9000 臺,行業高速增長并實現數量規模上的大躍進;
2)據《工程機械與維修》中披露數據(data),2011 年我國高空作業平臺租賃商僅有十多家,但近年來呈現迅猛增長態勢,2013 年租賃商約60 家左右, 2015 年已超過150 家。
總的來說,在人口紅利消失、高空作業平臺安全經濟比較優勢凸顯,疊加租賃行業蓬勃發展雙重因素撬動下,我國高空作業平臺行業已進入快速成長期。
高空作業平臺主要應用于建筑施工、船舶制造等領域的高空作業,對于終端用戶而言,安全性和經濟性是其產品(Product)選擇的主要考量因素。
安全性(security):目前,我國工程建設項目高空作業仍以使用傳統腳手架為主,在房屋市政工程安全事故中,高處墜落是最大主因(15 年占比高達53.20%),相較傳統腳手架,高空作業平臺可有效保障高空作業安全、降低(reduce)安全事故。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,英、美、法、德、日等發達國家相繼出臺腳手架禁用政策,從而將傷亡事故率降低了80%多,高空作業車租賃施工法已經成為這些發達國家的主流施工方法(method)。
經濟性:高空作業平臺配備人工更少、工作(job)效率倍增,相對腳手架而言經濟優勢更加突出。根據實務中的相關統計,隨著建筑(Architecture)高度的升高,高空作業平臺成本遞減,腳手架成本遞增。目前國內廠房高度逐漸向國外靠攏,由9 米升至11~13 米。另一方面,伴隨人口紅利消失,人工成本也將隨之顯著增加。因此,在今后一段時間里,高空作業平臺的節省(spare)人力成本的優勢將更大。
總體而言,相較傳統登高作業設備而言,高空作業平臺在安全性、經濟性方面更具優勢, 能夠更好滿足終端客戶的核心(core)需求,從而使其成為傳統高空作業設備的良好替代產品(Product), 未來替代空間廣闊。
就高空作業平臺產業鏈而言,設備制造商、中間租賃商/經銷商和終端用戶是三個最主要的環節,其中,由于高空作業平臺市場供給由租賃主導,由此,中間租賃商/經銷商在產業鏈生態中居于關鍵環節,對行業發展起到至關重要作用。
國外發展經驗來看,歐美發達國家高空作業平臺100%用于租賃,租賃商是歐美高空作業平臺市場重要參與者,施工設備60%~70%由租賃公司(Company)采購,從而使得租賃公司具備較高的渠道控制能力。產品市場結構(Structure)來看,剪叉式產品在國外租賃市場中占比最大,高端臂式次之,13 年北美高空作業平臺租賃市場中,剪叉式、直臂式、曲臂式占比分別為54%、26%、13%。
國內市場保有量、需求量與國外差距明顯。近年來,我國高空作業平臺市場保有量增長迅速,但對比國外,行業目前仍處于發展初期。2015 年國內高空作業平臺市場存量約2 萬臺,美國、歐洲十國和日本的存量水平分別為53 萬臺、24 萬臺、10 萬臺,與美國相差近26 倍,僅與香港和新加坡水平相當。
同時,從需求量來看,盡管較國內早期的起步階段已經取得長足的進步,2013 年國內高空作業平臺需求(內銷量+進口量)尚不足萬臺,而同期美國的設備年需求量約為13 萬臺。
潛在空間(Space)巨大,保有量有望超48 萬臺。由于高空作業平臺主要應用于下游建筑施工領域,在此,我們從建筑業行業增加值維度來對行業空間進行衡量,計算公式為:普及率(億元/臺)=15 年各國(地區)建筑業增加值/各國(地區)高空作業平臺保有量。測算結果來看:
15 年美國、日本、新加坡和香港每臺高空作業平臺所產生的建筑業增加值分別為0.08 億元、0.17 億元、0.09 億元和0.08 億元,而同期中國每臺高空作業平臺所產生的建筑業增加值為2.32 億元。由此可知,我國高空作業平臺普及率與國外差距明顯,與美國、日本、新加坡和香港分別相差28 倍、14 倍、26 倍和30 倍,平均值為24 倍;
我國當前高空作業平臺保有量僅2 萬臺,高空作業平臺普及(指遍布、遍及於一般)率為2.32 億元/臺,對標美國、日本、新加坡和香港水平,我國高空作業平臺潛在保有量空間分別為55.13 萬臺、27 萬臺、52.38 萬臺和59.20 萬臺,平均值(The average value)為48.21 萬臺。
綜合來看,我國高空作業平臺增長空間有望達24 倍左右,潛在保有量超48 萬臺。
“機器換人+租賃市場(leasing market)”雙輪驅動(Driver),行業迎來加速成長期。我國高空作業平臺潛在增長空間(Space)巨大,但就發展階段而言,行業目前仍處于成長初期。從行業自身運行邏輯來看, 安全、經濟(Economy)為核心因素,而租賃則是實現產業價值鏈的關鍵環節。主要基于以下兩方面因素,我國高空作業平臺市場有望迎來加速成長期。
人口紅利消失,機器(machine)換人大勢所趨。
1)隨著人口紅利消失,建筑業用工荒逐漸襲來,愿意從事建筑施工工作的農民工逐步減少,同時農民工老齡化速度加快,近年來,在工地上從事一線施工工作的30 歲以下的年輕農民工已經很少,多數都是年齡在50 歲以上的“老年”農民工;
2)此外,人口紅利消失帶來的另一結果便是人工成本的不斷提高。廣州升降機類似 升降機最早的出現應追溯到古代的中國及歐洲各國,當時都有以轆轤等工具垂直運送人和貨物?,F代的升降機是十九世紀蒸汽機發明之後的產物。1845年,第一臺 升降機誕生,當時使用的液體為水。1853年,美國人艾利莎·奧的斯發明自動安全裝置,大為提高鋼纜曳引升降機的安全。在此背景下,高空作業平臺作業效率(efficiency)高、節省人工的經濟優勢愈發凸顯,終端(Terminal)客戶使用高空作業平臺替代(用一物質代替另一物質(多為強者取代弱者的地位))傳統人工的動機逐漸增強,有助于推動高空作業平臺滲透(Osmosis)率提升。
租賃市場(leasing market)迎來爆發,產業鏈中樞逐步打通。租賃在高空作業平臺產業鏈中居于關鍵環節,對于推動高空作業平臺行業步入加速成長生命周期至關重要:
1)據IPAF 發布的租賃市場報告顯示,2013 年我國高空作業平臺租賃市場規模約6000 余臺, 同比增速超20%,2014 年這一數字增至約9000 臺,行業高速增長并實現數量規模上的大躍進;
2)據《工程機械與維修》中披露數據(data),2011 年我國高空作業平臺租賃商僅有十多家,但近年來呈現迅猛增長態勢,2013 年租賃商約60 家左右, 2015 年已超過150 家。
總的來說,在人口紅利消失、高空作業平臺安全經濟比較優勢凸顯,疊加租賃行業蓬勃發展雙重因素撬動下,我國高空作業平臺行業已進入快速成長期。
- 上一篇:為什么定制液壓升降貨梯? 2019/2/16
- 下一篇:行業分析 高空作業平臺行業 2019/2/15